向“2:1”要发展新空间
苏州是一座从来不缺少奇迹的城市。上世纪80年代,沐浴在改革春风中的苏州,率先竖起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奇迹。随后,又在新一轮的外向型经济浪潮中拔得头筹,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保持在2∶1左右,低于江苏省的2.5∶1和全国的3.3∶1,成为我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面对城乡协调发展的骄人成绩,这座以不足千分之一国土创造了全国近百分之三产值的城市没有止步不前。如何在当前经济社会高位运行的基础之上再铸辉煌,如何带领600万苏州人民向着下一个人均GDP1万美元冲刺,成为苏州历届领导班子共同思考的课题。“苏州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就必须向‘2:1’要发展新空间,必须以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作为抓手。”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指出,城乡一体化既是当前苏州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执政为民必须遵循的重要方法。
扩大国内需求,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6年2月,苏州开始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富民强村,发展现代农业,到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进一步发展的路径清晰可见。目前,苏州全市已有75%的农村工业企业集中到工业园,有近40%的承包耕地实行了规模经营,有近35万户农户搬迁到860个集中居住点居住,相当部分农民已在生产、生活、居住方式上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苏州市不仅成为江苏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而且被列为国家发改委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成为中澳合作项目四个试点城市之一。
“苏式”城乡一体渐显现实模样
今年58岁的庞木根家住吴江市同里镇北联村,几年前加入村里成立的粮油合作社。现在老庞每年从合作社得到的分红加上他为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共有2万多元,远远超过以前的种田收入。
有人问老庞想不想搬到城里去,他摇头说:“在农村不仅收入有保障,坐车、买东西、看病也很方便,家里也用上自来水、液化气了,生活不比城里人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并非苏州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通过资产资本运作、优化土地配置等多维探索,苏州在建立富民强村长效机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民收入构成不断多元。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农村实现零售额326.9亿元,高于城市0.4个百分点。苏州下辖县市昆山,农民工资性收入从78%下降到45%,投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比重上升到40%。去年底该市人民币储蓄余额达到414.8亿元,是1989年的95倍。在千方百计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一项项逐层推进、逐渐对接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正在根治长期以来农民看病难、养老难的“心病”,让他们在城乡统筹的道路上走得更安心。
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快农保向城保的并轨步伐,目前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覆盖率达99.5%,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5万人,其中参加城保的已达118万人,农民与城市退休工人一样能够领取更高标准的养老金。昆山、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市(区)的农民还能像城市居民一样持医保卡就诊看病。据介绍,苏州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人均基金314元。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本地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它还惠及585万为苏州改革发展默默奉献的“新苏州人”。 在昆山市千灯镇,一座投资2000万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九成的现代化小学--千灯镇炎武小学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注脚。“在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就业社保、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八个一体化进程中,如何让近百万‘新昆山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必须着力破解的课题。”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