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之际,校长张育林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对“天河一号”及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今年51岁的博士生导师张育林,是“天河一号”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曾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长。
“我们走了一条世界上全新的路子”
记者:“天河一号”的研制成功,意味着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从百万亿次迈入了千万亿次。这个性能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张育林:参照2009年6月国际高性能计算机Top500组织公布的结果,“天河一号”可以排在世界第4位。当然,到11月再次排名的话,肯定还会出现别的千万亿次计算机,但“天河一号”应该还是位于世界前列的。
记者:从6月到11月只有短短5个月,又可能出现新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张育林: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衡量计算机是否先进的指标不光是速度,还包含能耗、互联通信、稳定性、可靠性等。
记者:与国际上其它千万亿次计算机相比,“天河一号”采用了什么新技术?
张育林:最突出的例子是把Cpu和Gpu结合的技术。Gpu是用来读取图形和视频的,能不能用来计算?有人认为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做出来的东西不行,通常只能发挥出Gpu20%的计算水平。但我们这次把Gpu的效率提高到了70%,连生产Gpu的国外厂家都很受鼓舞,要求与我们联合开展研究。我们走了一条世界上全新的技术路子,把理论上成立但实际上走不通的路子走通了。
记者:从“银河一号”到“天河一号”,创新一直是我们技术进步的动力。
张育林: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掌握一批核心技术,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自主创新要求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银河一号”起步时,我们的自主创新探索是国外封锁的环境下开始的。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科技发展。自主创新与国家产业升级一样,离不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记者:将来投入使用的“天河一号”,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吗?
张育林:现在你看到的是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基本型。将来,机器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增减,相当于你买汽车,可以选择豪华配置或基本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