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
年末年初的时候,比尔-盖茨被媒体归纳为,另一个能够参透水晶球的人。
他在2001年10月发表的《迈进数字十年》的大作,重新为人们所提及。
在文中他指出,未来,无论身处何处,你都可以决定谁可以联系到你,查看自己的信息,当然,也决定这些信息是公开的还是保密的。
的确,这很好解释了Web2.0,或者今天热门的SNS应用。
媒体又找出他在1991年的一个预测,在投资大师巴菲特举办的一个投资务虚会上,盖茨表示对柯达的前景并不看好。
这个判断从证券投资者的角度看,过于前瞻了,因为柯达的股价在随后几年中表现出色,一直到1996年,之后开始趋势性向下。现在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数码相机开始普及了。
不再有冲印底片这一过程;随手可删的数据卡,意味人人都可以像专业摄影人员一样;当然,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交换我们的心情。
最出色的预测无疑不是猜到了什么,而是清晰地看到了什么。
其实早在1970年,贝尔实验室就发明了CCD,最初的应用同卫星照片联系起来。
民用技术的积累也比想象中更早些,上世纪80年代初期,索尼已经在摄像机中应用了CCD。
80年代末期,富士、东芝、奥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相继发布了数码相机的概念机型。这里的问题在于,一段时间,相机的像素都偏低,尤其同传统胶片比较。
1991年,东芝推出40万像素的MC-200数码相机,售价170万日元。盖茨无疑是注意到,信号传感器和存储将大幅降价,技术发展已经没有原则性的障碍。
那个时期个人电脑的重头戏在多媒体,微软并不生产数码照相机,但是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题中应有只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90年代中期柯达推出了D40,这被认为是数码相机崛起的重要事件,参与到自我颠覆的进程中。1997年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从此胶片工业风光不再。
比尔-盖茨身处前沿的领域,他预测的就是他看到的。
关于SNS,当然,既然比特形式的数字信息重构了信息环境,那么数字信息也必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中。
但是关键在于,互联网的使用成本,用户渗透率,以及同移动电话之间互联的进度。
当然,这一时期,微软正在努力做互联网环境下,一个软件巨头的定位,那个时期他们提出的概念是.NET。至少,盖茨正酝酿Windows Mobile。
当有了AOL,一定会出现雅虎。当外部环境支持的时候,具体应用就会脱颖而出。
不过,先见之明不等于,可以抓住机会,今天微软只是通过投资拥有了Facebook的少量股份。甚至于2007年掏出2.4亿美元换来的1.6%的股份是否恰当,时至今日仍然智者见智。
关于先见之明,重要的是你所处于的位置。
相对来说,风险投资更愿意押注那些在重要机构前沿位置工作过的年轻人。
或者是重要的实验室,或者是重要的公司。基于某些原因,这些机构并不愿将这些领域的前瞻性转化为商业价值,那么相关的年轻人可以自己尝试那么做。
网景、雅虎、Google,都是如此,浏览器雏形来自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电脑应用中心,雅虎和Google都来自于斯坦福校园。创办人将家庭作业进一部拓展,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反过来说,另一些年轻的创业者基于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寻求风险投资,通常很难被接受,因为这可能不是前瞻性,而是对特定领域的熟悉程度不够。
那么经常留意相关资讯是否能够拥有前瞻性呢?
某些专家通常不看一行数据,便对房地产价格的高低发表看法,他们那么做没有错,因为价格高低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对数据他们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敏感性。
多数信息都是公开的,但是对希望从公开信息中掌控趋势的人来说,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很关键。
比尔-盖茨是一个商人,技术演变的趋势对他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他处于信息密集的地带,另一方面,他有足够的动力去搞懂那些他不明白的事情。
现在我们知道,年轻人最初在一家重要的机构工作多么重要。在此后的岁月中,他无疑是可以趋利避害。那一些事情是需要坚持的,或者不需要太过在意的。
当然,这仍然需要是个有心人。有时候,重要机构提供的是一种保障,隔绝的竞争,意味也不需要敏感性了。
有些人没有在这类岗位上工作过,也获得了成功,那么他们很可能只是恰好把事情做对了,一个概率性事件。
如果某人一直在重要的机构,前瞻性的岗位上工作,有足够的驱动力,他就一直比周围人看得更远。